有關倉儲的那些事兒,向來是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環節,當然其中不乏“灰色”的成分在。
投行、大型貿易商們看重倉儲業務的原因究竟在哪 巨頭們又是如何通過倉儲來操縱大宗商品貿易利潤的
對大宗商品上下遊供應鏈的滲透程度,決定了交易商在市場上的定價權。這個市場上的競爭一直很激烈。
全球市場上一直有投行利用倉儲進行套利的行為存在。更關鍵的是,投行還通過購買倉儲公司,掌握了出貨節奏。
以金屬商品的倉儲為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是世界上 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LME的價格和庫存對全球範圍的有色金屬生產和銷售有著重要影響。 投行和大型貿易商們因此也把LME倉庫視作兵家必爭之地。
金屬企業通常會將LME倉庫中的現貨金屬按照一定的利率抵押給銀行進行融資,很多金屬企業為了爭取到更低的融資利率,通常會和投行簽訂結構性倉單質押融資條款。借助這些條款,投行有權按照約定價格向金屬企業購買現貨庫存,這部分結構性的融資業務占到了LME倉單抵押融資的50%以上,這就使得LME金屬庫存逐漸集中到了投行手中。
一方麵,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倉庫有意拖延出貨速度,而金屬在出庫之前,每日都需要向倉庫支付租金。
另一方麵,投行持有庫存相當於持有現貨,在壓低出貨量、造成排隊後,現貨價格就會上漲。投行為了對衝這部分現貨庫存,同時會在期貨上持有空倉,這類似於買現貨、賣期貨的期現套利。
手握LME庫存的 投行還可通過對交易所庫存(即顯性庫存)規模的操控,輕易地左右市場供應增加的預期,因為如果交易所庫存增加,那麽供應預期就是寬鬆的,期貨價格就會往下掉,從而令空頭獲利。所以,無論是現貨價格上漲,還是期貨價格下跌,投行都可以從中獲利。
無奈的LME,尷尬的“倉儲危機”。
LME的“倉儲危機”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 投行和大宗商品交易商熱衷倉儲業務時就開始醞釀。
2010年2月,高盛以5.5億美元收購著名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MITS);2010年6月,摩根大通以17億美元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桑普拉能源公司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包括金屬倉儲巨頭Henry Bath。
LME倉儲網絡被“四巨頭”所掌控,即世天威(曾與實貨貿易公司Raffemet有過複雜的集團關係)、Pacorini(嘉能可旗下倉儲公司)、MITS和Henr Bath。這四家公司現在運營著505家LME注冊倉庫,占倉庫總數的76%。
此外,我們在倉儲市場上還看到了更多玩家的身影:
麥格理銀行和Orion Finance擁有的Scale Distribution開設了新倉庫,將定製倉儲模式從利物浦延展到底特律和佛羅裏達州巴拿馬城。
巴西投行BTG Pactual的新倉儲分支、巴克萊和鋼鐵貿易商Metalloyd聯合擁有的Erus Metals也加入了混戰,前者在美國的底特律、歐文斯伯勒, 近還在新加坡開設了倉儲單元,後者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增設3個單元,達到6個。
亞洲重要的大宗商品貿易商來寶集團旗下的WWS是底特律第二大倉儲商,目前已經將業務擴展到了安特衛普和荷蘭的弗利辛恩。
巴克萊和鋼鐵貿易商Metalloyd聯合擁有的Erus Metals也在安特衛普增設三個單元,達到六個。
不過,小型倉儲商的這種增量擴張還是比不上該領域巨頭世天威(Steinweg)。世天威過去一年淨增8個單元,總數增加到175個,即便金屬儲存量不是 ,但在注冊倉庫數量方麵,也已經從Pacorini手裏奪回了頭把交椅。
LME倉儲改革,什麽都沒變
在監管的壓力和金屬消費企業的抗議之下,LME不得不重新審視倉庫提貨排長隊的現象,並開始了改革。
從表麵看來,LME倉儲業務在過去一年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深究一下就會發現,很明顯,基本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
LME已經采取的努力包括,增加了三個新交貨地點,將全球倉儲網絡延伸到到台灣高雄、荷蘭穆爾代克、以及美國巴拿馬城(僅儲存銅)。
Whelan Metals、BTG Pactual和Independent Commodities Logistics等幾家新運營商已經加入注冊倉儲公司之列,Erus Metals和Scale Distribution等其他規模較小的業者也擴大了業務。
提貨排隊數量減少,將使LME獲得一些滿足感,盡管其建議的將入庫率與出庫率掛鉤的改革方案還在英國的司法體係中受阻。
隨著新業者加入,LME倉儲或許看起來競爭更激烈。但四巨頭仍然是主導,其中三家的東家都是交易商,一家一直到不久前還與交易商有關連,這說明“大宗商品倉儲市場競爭加劇”的命題隻是假象。
鋁是全球使用範圍僅次於鋼的第二廣泛的金屬。鋁的大莊家並不是美國鋁業、俄羅斯鋁業這樣的全球鋁生產商,而是高盛、摩根大通、德意誌銀行這樣的頂級投行,還有嘉能可和托克這樣的頂級大宗商品貿易商。
他們的業務涉及從礦山公司的股份,到鋁材貿易、投機交易、鋁交割倉庫,到LME大股東全產業鏈的布局,這與銅等其他有色金屬的布局是完全一樣的。
鋁鏈條上的金融獵手獲利模式大多是這樣的:
通過參與礦山的股份獲得供需的 手信息,以此參與鋁材貿易獲得 層利潤。
然後,再通過控製的交易所和交割倉庫來獲取日常經營的第二層股東利潤。
當參與期貨交易的鋁買方,比如波音和可口可樂公司等建立鋁的多頭頭寸準備交割,莊家們就通過交割庫延期等手段,造成無法交割、庫存過剩的現象,進而為其投機交易獲得盈利機會,穩穩地獲得了第三層利潤。
就拿高盛操控鋁價案來說,高盛就是通過把持著倉儲、出庫的製度、放貨的速度,來賺取隔夜倉儲費用,並且通過控製鋁現貨的供應,導致現貨升水。
2011年夏天,美國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宣布,計劃將飲料售價上調3%到4%,以應對罐裝用鋁原材料的成本上漲。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向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遞交訴狀,指控高盛等華爾街投資銀行通過控製倉儲的出貨量,來炒高鋁金屬的價格。
在可口可樂看來,這背後的元凶遠不是市場供需那麽簡單,而是精明的高盛在操縱。倉庫中的鋁庫存非常充足,但由於高盛控製了底特律地區大量的倉庫網絡,使得提取鋁材的等待時間變得比以往都要久。
可口可樂並不是 的受害者。在那之前的一年多時間,已經有8家公司向LME抱怨過同樣的問題。
高盛像擠牙膏一樣,每天按照 低要求,就隻出貨1500噸鋁。這就意味著,當交易員要求今天交付鋁金屬,買家將要等待超過6個月才可以收到貨。高盛通過倉單的操作,人為地扭曲供求關係,影響現貨價格,控製現貨市場。
早在2009年6月,鋁價就創下新高,到達1600美元一噸。當時市場普遍認為鋁價受製於全球產能過剩,不會再高了。可是兩年後,在鋁的產能依然大幅過剩的情況下,高盛卻將鋁價的預期上調至每噸2700美元。結果到2011年6月28日收盤,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鋁價果然達到2510美元一噸。高盛的這種玩兒法,和舊中國商人囤貨的把戲如出一轍。
這就是鋁的灰色生意經。事實上,除了買家,倉儲企業和金屬生產商們都樂於看到這樣的狀況。
今年5月,美國曆史悠久的電鍍鋅企業Duncan Galvanizing一紙訴書將高盛和摩根大通告上法庭,指兩家機構自2010年以來就人為操縱美國市場鋅的價格,同時被起訴的還有倫敦金屬交易所和部分金屬倉儲運營商,諸如嘉能可斯特拉塔旗下的Pacorini美國分公司,以及高盛旗下的金屬倉庫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Pacorini運營的部分金屬倉庫是LME指定現貨金屬交割庫。在全球所有LME金屬指定交割倉庫中,位於美國新奧爾良的倉庫存放著80%的鋅庫存。Pacorini則運營著該港口城市的多數金屬倉庫。
起訴文件指出,多名被告利用LME金屬交易規則,使用各種手段控製現貨鋅交易,令現貨鋅出庫大排長隊,而且,這些人不給出任何理由,就把現貨鋅在倉庫之間搬運,導致鋅價異常波動。
現貨鋅溢價從2010年以來,就多次因排隊出庫而飆漲,這導致提貨企業額外增加了成本。原告Duncan Galvanizing稱,他們必須支付每磅8-10美分的現貨鋅溢價,而四年前他在提貨時僅需支付2-4美分。
巨頭們之所以整合交易、倉儲業務,是為了更適應其現貨和利差交易模式的發展。其主要的商業邏輯是,當金屬需求不足、庫存上漲時,大量的庫存積壓給倉儲業帶來不菲的倉租。
同時,交易商試圖將金屬導入“自家”而非競爭對手的倉儲點,以讓其租金收入極大化,並盡量填滿其所擁有的倉儲空間。當金屬需求旺盛、庫存下降時,按照LME的現行規則,其核準的倉庫每天的出貨量將受到限製,交貨時間拖得越久,需要收取的倉租就越多。
此外,這些投行和交易商還通過控製倉庫的出貨速度以抬高貿易升水,賺取期貨差價。由於大型貿易商經常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進出,利用抬高遠期(期貨)升水,賺取移倉收益。同時未來有可能產生巨大利潤空間的貿易商品融資也已經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範圍。
而青島港事件所暴露出的國內倉儲企業的管理漏洞,更加堅定了 大宗商品巨頭加快發展在華業務的決心——畢竟,作為貨主,誰都不願意把貨物交到不靠譜的人手裏。
由於中國監管政策較為嚴格,高盛能夠進入中國的現貨商品倉儲領域,但卻很難成為中國規模巨大的商品期貨市場的一部分。
2008年7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商品期貨實物交割監管工作的通知》指出,在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出台前,禁止境外期貨交易所及境外其他機構在境內指定或者設立商品期貨交割倉庫,以及從事其他與商品期貨交割業務相關的活動。
證監會2013年10月表示,為保障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和促進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的穩步發展,目前境外期貨交易所不得在中國國內設立或者指定商品期貨交割倉庫。
不過,證監會也表示,大宗商品倉儲不是國家禁止或者限製投資的項目,外資可以從事這項業務。但大宗商品期貨交割倉庫一般由交易所指定,其與交易所是合作關係而沒有股權關係,因此不屬於外商投資準入的範疇。
盡管監管豎起了圍牆,不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商對中國的倉儲市場興趣不減,嘉能可、托克等都已進入了中國的倉儲行業。
短期內,高盛雖然能進入中國的大宗商品倉儲領域,可是還無法成為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LME目前也依然不能在中國內地建立商品交割倉庫。但有必要一提的是,外資機構控製的倉庫在境外屢屢受到故意操縱商品價格的指責,這值得市場警惕。
高盛下屬的金屬倉儲部門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MITS)倉儲公司,正在謀求在上海或者其他有保稅倉庫的城市設點。與其他 倉儲公司在中國尋找代理不同,高盛將直接管理在中國這部分業務的運營。
投行和大宗商品交易商正在拚搶倉儲業務。目前,LME倉儲網絡被“四巨頭”所掌控,即世天威(曾與實貨貿易公司Raffemet有過複雜的集團關係)、Pacorini(嘉能可旗下倉儲公司)、MITS(高盛旗下)和Henry Bath。這四家公司現在運營著505家LME注冊倉庫,占倉庫總數的76%。這四家倉儲巨頭低調而神秘,公開資料匱乏,但卻是大宗商品領域極為重要的市場玩家,值得深入研究。
要知道,今年5月份,高盛還曾非正式接洽Metro的潛在買家,以剝離商品現貨業務。如此反差極大的業務調整,像高盛這樣的市場“玩家”絕非是“拍腦袋”倉促的決定。
事實上,瞄準了中國商品倉儲市場的大宗商品巨頭遠不止高盛一家。青島港事件可能導致中國的倉儲業務市場發生質的變化,部分第三方倉儲企業顯得不再那麽值得信任,而 大投行和貿易商必將迅速切入並占領中國倉儲業務的高地。
這次讓我們來看看, 大宗商品市場的巨頭們為何要介入中國的倉儲物流 目前看來,都有哪些巨頭介入了這塊風水寶地
世天威
自青島港倉單騙貸事件曝光以來,中國地區已有超過10萬噸的銅轉移進入金屬倉儲公司世天威(C Steinweg),這相當於上海保稅區倉儲庫存的五分之一,接近LME全球銅總庫存規模。目前看來,世天威的模式已經收到了回報:受到驚嚇的銀行和貿易商紛紛對倉庫運營商施壓,要求證明它們的庫存不會與其他客戶的金屬相混淆。
而這家有167年的荷蘭倉儲企業正是一家不通過中國本土代理,直接控製倉儲業務的公司。世天威創始於1847年,是目前全球三大物流服務商之一,總部設於荷蘭鹿特丹,為全球提供包括倉儲、租船、碼頭裝卸和不同產品的加工等多種業務。
根據公司網站介紹,世天威主營各類商品倉儲業務,自2012年11月在北京成立代表處以來,目前在中國已有11個營運據點,遍布9個東部沿海城市,包括上海、大連、青島、廣州、寧波、深圳、連雲港和天津。其中,小金屬倉儲中心開設在上海港,集裝箱罐式(ISOTank)倉儲業務也在上海、大連、連雲港三地開設。
2013年9月,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行”掛牌營業之際,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和世天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簽署銀企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銀行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首批對外營業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世天威(中國)是首批獲準並接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授牌的外資總部企業,是首家獲得營業執照的企業。應當說,世天威已成為 個“吃螃蟹”的公司了。
對高盛來說,如果要進入中國市場,高盛集團的Metro 貿易服務很可能就是要效仿世天威的經營模式,其他倉儲企業也試圖跟進這一變化,它們包括了CWT公司的CWT大宗商品,Pacorini金屬,Impala,摩根大通的亨利巴斯,以及路易達孚名下的GKE公司。
亨利巴斯
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Henry Bath)於1794年創立於英格蘭法爾茅斯,是大宗商品市場上曆史 悠久的機構之一。2010年,摩根大通以17億美元從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手中收購了Sempra Commodities的大部分業務,包括Henry Bath。
亨利巴斯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已建立了保稅倉儲中心,主要負責金屬業務。
帕科裏尼
帕科裏尼(Pacorini Metals)是 貿易商巨頭之一的嘉能可斯特拉塔名下的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經營了若幹年,其中國分支機構的總部設在上海浦東,專注於倉儲、物流等管理業務。
帕科裏尼公司在中國運營基地遍布各大貿易區和港口。除了在上海的外高橋和洋山港有分公司外,從北到南,大連、錦州、葫蘆島、秦皇島、天津、煙台、連雲港、南通、寧波、廈門、廣州、深圳和防城,另外在內陸地區也建有業務往來。
運亞倉儲
上海運亞倉儲管理有限公司(CWT Commodities)於1993年成立於上海,由世運亞洲與上海中外運錢塘有限公司合資建立,世運亞洲控股82.6%,中外運占17.4%股份。目前,上海運亞倉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世運亞洲在中國的各項業務,提供綜合的倉儲物流、融資抵押品的管理和貨運等服務,經營所涉及的品種從有色金屬的銅、鋁到各種化工品等。
上海運亞倉儲管理有限公司在天津和廣州設有辦事機構,並且已在中國各大邊境和口岸展開業務為 和國內客戶提供相關服務,如上海、天津、青島、連雲港、廣州、黃埔、南海、深圳、防城、湛江、滿洲裏、阿拉山口等。
易普來
2013年6月,中國 大物流公司之一的上港集團物流有限公司於Impala旗下的進出倉儲及物流公司永泓倉儲(NorthEuropean Marine Service,NEMS),組成合資公司,為中國境內外客戶提供物流網絡和倉儲服務。
永泓倉儲是倫敦金屬交易商(LME)批準的能夠提供保稅及融資倉儲服務的公司,金屬倉儲業務遍布LME旗下35個地區,擁有1200萬噸保稅倉儲量。
易普萊(Impala)乃 交易商巨頭托克旗下全資子公司,匯集了托克的倉儲和物流設施。該公司正致力於快速發展新興市場的開發,中國業務更多集中在銅礦的供應和倉儲業務。
貨物運輸方麵,Impala以上海洋山港為目的港,精銅礦從西非剛果共和國進行開采,經過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口中轉後抵達上海港。上海洋山港是其全球 大的倉儲業務基地,能夠容納12.7萬噸貨物。
MITS
倉儲既是高盛 賺錢的業務之一,也是 具爭議的大宗商品業務的一部分。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MITS)是高盛旗下金屬倉儲公司。
MITS已成立23年,當前擁有LME注冊倉庫13處,從南韓到新奧爾良,遍及全球。該倉儲公司每年為高盛帶來巨額收入。僅在2010年,該倉庫收入約為5.4億美元。
據報道,高盛下屬的金屬倉儲部門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倉儲公司,正在謀求在上海或者其他有保稅倉庫的城市設點,與其他 倉儲公司在中國尋找代理不同,高盛將直接管理在中國這部分業務的運營。
來源:搜狐新聞
021-67752755
電話:021-67752755
傳真:021-67752755
手機:138-1729-3777
郵編:201600
地址:上海市鬆江區聯營路615號新尚科技園9棟